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解读: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发布时间:2009/9/9 16:26:05 点击数:
分享到 65.6K
导读: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在《决定》确立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

新华社北京11月4日电 在《决定》确立的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

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就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为重点,大力推广应用节约型的耕作、播种、施肥、施药、灌溉与旱作农业、集约生态养殖、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大力推广应用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减少农业废弃物生成、注重水土保持和生态建设等环保型技术,大力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促进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那么,为什么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呢?

第一,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需要和重要举措。科学发展观要求必须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的产业特性决定了,农业是一个对自然资源和环境依赖性很强的产业,是一个占用和消耗自然资源较多的产业。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活动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也很大。再一方面,农业化学投入品生产需要消耗大量资源。这充分说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业是一个重点。

第二,这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和根本途径。从目前情况看,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还比较粗放,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的空间很大。从用水方面看,实践证明,通过合理使用自然降水和灌溉水资源,我国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和自然降水利用率可提高10个百分点;通过全面普及灌溉节水、旱作节水和生物性节水技术,每年可节水1300亿到1550亿立方米。从用肥方面看,测算表明,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如果将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每年可节约化肥231.9万吨;增施有机肥,将有机肥与无机肥施用比例恢复到0.45∶ 0.55,每年可替代化肥386.4万吨。因此,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大力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

上一篇:为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下一篇:决定解读:如何认识3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